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与策略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陈录伟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6-12-15 16:04 【查看次数】: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与策略

            陈录伟 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山东 日照 276800

 

【内容摘要】问题情境在思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围绕主干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有诸多失真的“情境设置”。本文主要借助问题情境理论分析,提出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创设对策,以达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之目的。

关键词】问题 情境 创设 思维 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为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都会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可操作的、适合学生的任务情境,在课堂上借助“虚拟”的任务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话讨论、展示分享等各种活动形式,达成预设的目标。换一个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此帮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重组与建构的过程。所以说课堂教学活动无不从“问题”开始,学生依据问题情境思考和探究,为问题的解决形成有效的学科思维,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展。本文主要探讨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

一、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认识

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的内涵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情境, 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问题情境不仅涉及到问题的创设,还包含着师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是一种由问题引起,却超越问题的课堂的动态表现。还可以把问题情境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是“真实”的教学背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4P”策略

一般来说,教师都想根据任务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是好的问题情境?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发展思维。”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美国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 巴罗斯(Howard Barrows)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主张:问题的设计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本真性、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于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引发思考,对生成新的学科思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应从“情感”入手,以“问题”为核心,以发展“思维”为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实”情境,把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借助4P: paradoxical strategy(矛盾策略)、problematic strategy (质疑策略)、progressive strategy(渐进策略)和probing strategy(探究策略)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一) 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矛盾式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应遵循“障碍性”原则,要在学习任务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创设“障碍”,让学生直面新“困境”,产生认知失调,引起思维的冲突,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学生在矛盾式问题情境中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当学生着力解决这些“冲突”时,辩证思维的发展由此开始。

1.借助“差异”制造“矛盾”

 同龄的学生虽然有许多共性,但学生个体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在思维上存在差异。学生对同一概念、现象或问题会产生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为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思维的差异性,制造矛盾式的问题情境,有意挑起“矛盾”,引发思辨,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要利用隐含于教材中的矛盾因素来设置问题情境,可有意设置差错式的问题,形成思维上的正误冲突,由正误产生强烈反差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借助“冲突”制造“矛盾”

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认知的发展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并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首先,教师应创设“冲突”的问题情境,挖掘新旧知识之间、整体与局部间的差异创设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冲突— 平衡—再冲突—再平衡”循环过程中实现新的、更高层级的认知平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和思维就可以得到提升。其次,挖掘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等能引起思维冲突的关键点,在 “生长点”上设置问题情境,找准“制造”矛盾的切入点,为学生设置有效“障碍”,把学生置于矛盾之中,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认知冲突,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实现知识的同化,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二) 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情境在思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新思维形成的起点。质疑式问题情境是由新背景材料引出学科问题,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概念的情境。

1从“疑”入手创设悬疑式的问题情境         

“疑为思之始”。悬疑是由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状态从“疑”入手创设悬疑式问题情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疑”。引导学生在“疑”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悬念式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2.从“惑”入手创设隐含方法规律的问题情境

“大道至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教师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化难为易的办法,把问题设计成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基于学生在打破原有知识结构过程产生的困惑,把困惑转化成隐含规律和方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对“容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学会借助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创设渐进式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适宜性”原则,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宜各层次学生,有利于自主探究、拓宽学生多向思维的空间。

1.依据学习的进程创设过渡式的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学生对问题情境转换是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过渡才能使学生读懂情境所隐含的信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活动进程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步骤,这些环节应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当同一任务在完成后需要拓展深化时,可按照知识结构来创设阶梯型的问题情境;当不同任务之间转承跨度较大时,可按照任务的关联度创设桥梁型的问题情境;当任务之间的思维跳跃性较大时,可按照思维的发展规律来创设“蛙跳”型的问题情境。

2.依据知识的发生过程创设链式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置决不是孤立、无序的问题罗列,而是应该保持内在逻辑的完整性;应注重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应围绕主干问题形成完整的问题链。首先,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问题的整体结构,还要在微观上处理好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嵌入、协调互补。课堂教学一般都要围绕一个主要的任务开展的,紧紧围绕这个任务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成一个递进式的问题链,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诱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 其次,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具有阶梯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问题链涵盖主要内容及其思维路径,能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链不断延展其思维轨迹,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级的层级发展。

 (四)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的心理状态。探究式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和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培养。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情境能够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或结论,积极做新的探索,去寻找更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1.以“生活”为依托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一个有效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创设情境。问题情境应具有新颖性和时代气息,借此设计与社会热点或科技发展的前沿密切相连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说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情感”为依托创设愉悦性的问题情境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绪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佳。问题情境创设应遵循“愉悦性”原则,生动具体、形象、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对问题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跨越,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

最后,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很多,不论以何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以“境”育情,以“情”动人,以师生情感的交融为基点。教师首先要入“境”,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内容与学生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触“境”生情,师生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相互交融的教学活动。总之,教师应科学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回归“情境”教学的本质,“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愉悦的学习过程,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春莉等  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科教育》[J]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 

3.钟法贤 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科教新报》湖南在线http://www.hnol.net

4. 张鑫 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de:10075 

5.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Problem-based Learn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blem-based_learning)

6. Edutechwiki Problem-based Learning ( http://edutechwiki.unige.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