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日照市规划课题(已结题)“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总报告——王贻霞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6-12-05 08:44 【查看次数】: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总报告

 

摘要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经历了初始阶段、高级阶段、提升阶段三个阶段,形成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学生能够自觉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知识网络自觉学习;提升阶段运用“进步档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先后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让课堂成为生成性课堂》获得了市一等奖,在《日照教研》上发表;《将“进步档案”植入班级管理过程》获省一等奖;获得了许多的奖励,校本课程《海润日照》市二等奖,另外有各种优秀课例;提升阶段的实验班级2014级8班获得“优秀班级”称号。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在课题设立之初,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探究出一套实用、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教学的实用性。设立的目标如下:

(1)初始阶段目标:

①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中,依据老师制定的自学目标初步完成学习目标 ;

②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提出疑问,并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得到解决。

(2)高级阶段目标:

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整理完成自学提纲;

②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学习。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在班级管理中也有积极的作用,在2014年,进一步将课题研究深化,将其植入到班级管理中。并在应用中明确提升了课题的目标: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目标。研究组成员吸纳新成员韩德鹏老师加入,并在班级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课题实现了二次开发,进入提升阶段。

(3)提升阶段目标:

①运用“进步档案”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

②实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共赢局面,共同打造和谐班级发展模式。

2.研究意义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经历了初始阶段、高级阶段、提升阶段,三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意义总结如下:

初始阶段:

第一,学生依据提纲自主学习、能够初步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完成知识网络,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二,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教学流程

在这一阶段,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先后取得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成果,形成了部分优秀电子导学案(附件1——1)。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注意把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大胆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013年,由李维忠主任主持的校本课程《海润日照》获市级二等奖(附件1——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效的拓展了历史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也提升了课题的影响力,吸引了一些非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关注和学习。

高级阶段:

第一,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觉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自觉学习。

第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在本阶段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加大了研究力度,从课题的进一步开发,到课题的进一步宣传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推介本课题,在各种交流和研讨活动中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展示,使课题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并得到了更多同行和专家的认可。王贻霞2014年执教的市二轮研讨课《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附件2——1)、2016年执教的市二轮研讨课《中国近代的抗争和探索》(附件2——2);安仲华2016年10月执教的市级优质课《辛亥革命》(附件2——5电子稿);2014年,王贻霞还在鲁东半岛城市高中联盟高三二轮复习研讨会上对本课题进行了研讨交流(附件2——3)。本课题以自身的“自主探究、自觉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特点,获得了各校同行和专家的高度认可。王贻霞撰写的《让课堂成为生成性课堂》获得了市一等奖,在《日照教研》上发表(附件2——4)。

提升阶段:

第一,    实现了课题的二次开发,将课题的研究延伸到了班级管理的领域,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化发展打开了开放的大门。

第二,    有效的促进了班级管理的良性发展。通过在班级管理中使用建立“进步档案”的管理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班级里形成了一种“你争我赶,取长补短,争取进步”的积极向上的班风。

     本阶段,以操作流程为主旨的论文《将“进步档案”植入班级管理过程》获省一等奖(附件3——1,2);实验班级2014级8班获得了“优秀班级”“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3.研究假设

最初假设:形成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模式

最终假设:实现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的共赢局面,打造和谐师生成长共同体。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给学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理论基础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认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提出合作学习、情境性教学等,对深化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不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引起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改组(顺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产生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

③生本教育理论;根据生本教育的教学观,要改变师本教育的“先教后学、教多学少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实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从师本教育“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和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把学生讨论交流作为教学的常规。

三、研究程序

研究设计

第一阶段的研究设计

主要是从导学案入手完成课堂模式的研究,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新授课的探究。负责人:王贻霞、安仲华

对于新授课的教学,因为其面对的常常是高一的新生,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更多的注意到了高一学生的自身特点:学习行为有待于规范,学习习惯有待于养成,学生整体学习素养不高。面对这些现实,在课题研究中,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渗透,注意规范和监督并用,在实践中设计了作业检查表见(附件1——3),以此来督促和检查学习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了学情调查问卷(附件1——4)和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调查问卷(附件1——4),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量规” (附件1——5),并设计了“共同体(小组)汇总表” (附件1——6)。通过激励和监督并用的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提高和完善。基于以上的研究和实践,课题主持人王贻霞撰写了阶段总结,《师生成长共同体实践中的调查与反思(课堂)》(附件1——7),及时的总结了实践经验,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注意了低起点,高要求的标准,课题中的研究也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了设计,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这一阶段通过不断的实践,突破了新授课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的探究、实践。基本流程如下:

 

 

 

 

 

 

 

 

 

 

 

在这一基本流程中,首先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提问”设计有启发性的承上启下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牢基础;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自主学习新知识。在这个环节中,自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合作交流”是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这里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是核心,问题的设计具有思维含量,针对知识的重难点,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精讲点拨可以是对合作探究问题的总结升华。例如,在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新体制》导学案设计中,设计了依据材料对比法国和德国政体的不同这一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又进行了拓展,对比英、美、法、德四国政体,归纳四国的共同点,精讲点拨了“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

在“课堂评价”这个环节中注意分层教学的原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设计了“基础检测”和“能力提升”两类题目,力求让全体同学完成“基础检测”,而对于学习能力相对强一些的同学挑战“能力提升”类题目。

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依据课程的特点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拓展课堂,实现“优生吃得饱”的目的,在这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成绩,由李维忠主任主持的校本课程研发获得了市二等奖(附件1——2)。

这一流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在创新和调整,并依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微调,实现了渐进中的发展。

整个流程的设计经历了准备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三个大的阶段。完成了以下任务:

(1)课题酝酿、论证,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商讨课题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3)进行实验研究,落实实验方案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4)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5)进行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小结,撰写教学案例和反思。搜集关于本课题的典型课例、典型教案、教学论文、典型电脑多媒体课件等资料。

(6)完善教学流程,开展了同课异构,观课评课。并同各个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将模式进一步推进到完善阶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复习课的探究。负责人:王贻霞、于燕飞

在传统的复习课中,主要是以学生的自己复习和教师的简单指导为主,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常常处在放羊状态,不利于学习的潜能发挥。在研究中,“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长处正是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复习课模式的探讨中我们更多的注意的是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功能。在研究实践中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也注意向兄弟学校学习,并及时做了思考和总结,撰写了《孙彩霞老师的<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带给我的收获》的总结文章(附件2——5)。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自主探究学习”复习课历史教学模式,并先后在2014年和2016年的市二轮交流会上进行了汇报展示,获得了一致好评。

(三)“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讲评课的探究。负责人:李维忠主任、王贻霞

尝试建立“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讲评课模式,在实践中将完善“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但是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这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没有成功突破的遗憾点。讲评课中没有找到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

第二阶段的研究设计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理念与班级管理结合,创立使用进步档案进行管理班级的基本模式。负责人:韩德鹏、王贻霞

在实践中发现“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的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实现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班级管理中要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使个体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从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中,得到启发,建立“进步档案”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才能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自觉追求自我素质提高的班级管理氛围。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与进步档案植入班级管理的互通点就是以激励学生自觉性为主的“赏识教育”理念。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二次开发,成功地把“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的理念融入班级管理中,创建了建立“进步档案”的班级管理模式,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撰写了论文《将“进步档案”植入班级管理过程》。

作为班主任的韩德鹏老师做了大量实际工作,运用“进步档案”植入班级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开创性地设计了班级报刊《足迹》(附件3——3),并在学期中、学期末开展“进步之星”(附件3——4)的评比,班级发展良好,形成了你追我赶比进步的良好班风,也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家校关系。班级的管理不仅获得了学校的认可,更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认可。韩德鹏老师在班级工作中,将“进步档案”真正落到实处,运用班报《足迹》建立了家校联系平台,为班级管理增添虎翼,使班级工作获得家长、学校的充分认可,在班级考评中获得校级优秀班级。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课堂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

针对这两个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就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运用导学案的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我提升;在班级管理中,通过运用“进步档案”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创造出师生和谐的班级管理模式。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针对本课题界定的两大方面内容进行实验研究。

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实用性与实践性结合、行动研究与问卷反馈相结合、互动性和个人反思性结合的原则,按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历史教学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并对已开发出来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再“开发”,即“二次开发”,大胆的将课题研究与班级管理互相嫁接,使课题研究实现了突破。将研究贯穿于教学和教育的始终,使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成为统一体,坚持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研究发现或结论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相通之处,在整理提升课题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新的理念是,教育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发现人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让教育成为每个人前进和提升的阶梯。

分析和讨论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在试题讲评课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模式下的讲评课比较没有实质性的优势,推广意义不明显。

值得讨论之处:

①  讲评课中是否存在自主探究的有效成分,该如何挖掘?

②讲评课的教学该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

③讲评课中如何跳出传统模式,“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在讲评课中恰当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以上的思考表明,“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对于讲评课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寻找突破口,因为从理论上讲,一种教学模式应该可以适应各种课型,不应该受到课型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思考,很有可能是研究者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尝试的失败,要在今后更多的学习,不断的再提升,在提升中寻求质的突破。

建议

由于工作性质的受限,没有直接从事班主任工作,对“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缺乏最有利的第一手资料,这局限了课题的纵深发展,不利于课题的再次提升,有待于找到一个更好的突破途径。

主要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自己的素养。

2.形成了一系列的成熟课例

3.形成了一套比较实用的教学导学案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基本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自成一体的模式。具体案例如下:

  日照一中2014级历史导学案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班级:               姓名                    使用日期:

目 录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序号

2

课 题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编写人

 

审核人

 

学科联系人签字

 

学习

目标

1.通过掌握皇帝制度的建立理解 “始皇帝”的来历

2.进行知识的梳理,把握三公九卿制

3.组内合作,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理解掌握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4.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重点

难点

重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自学提纲】

一、秦朝统一全国(大一统)

1.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改革  

2.结果:秦统一全国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的确立:

①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本质(实质):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①由来: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已广泛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县:设县令、县丞、县尉,分管行政、司法和治安。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乡、里:县以下还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积极:有利于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消极:易产生专制和暴政;钳制人民的思想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 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

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此外,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

                                             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请根据以上材料列举新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以及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1) 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2)政治上: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地方官由中央政府任命;将各国旧贯族迁至首郡。军事上:解除各国士兵的武装;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驻到全国各地。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对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对比分析秦朝的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

参考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分封制与郡县制

相同点:性质上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不同点:第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第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调迁,没有封地。第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目标达成练习】  

【基础检测】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形成                          B.神权与王权结合

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

2.秦灭六国后,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4.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能力提升】

6.(2013·北京文综·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区别。 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2)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

重要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精讲点拨】

全面理解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1.基本概念: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位终身制与皇位的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便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基本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4.形成了优秀的教学课件

5.提升课题的新阶段,出现了一个成功的班级管理案例——2014级8班(高一阶段)

2014级8班在高一时期的班级管理中成功运用了进步档案的管理模式,并获得了校优秀班级的称号。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成长。

班主任韩德鹏老师的工作获得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并建立起亲密的师生情感。2015年在班主任生病住院后,学生变得更加懂事、自觉。在韩老师不得不离开班主任岗位后,学生对他依然感情深厚。具体以学生发表在校刊文字为例。

时光流逝,记忆不灭

——致韩德鹏老师

赵敏

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都记得。纵时光流逝,那些有您的记忆,永远镌刻在我心底,织成最美的画卷。

2014年夏天,我独自一人,怀着敬畏的心情走向一部八班的教室,心中满是忐忑。踏入教室,我一眼就看到您清矍的背影和苍劲的板书。您一笔笔书写出同学们的名字,也一笔笔舒缓了我的惊慌。

我记得,在我第一次月考失利时,您对我耐心劝慰。您温柔的话语打破了我自认为的坚强,让强装无谓的我哭泣出面对数学的无助。而您像一位宽厚的长者,包容着哭泣的晚辈,给我动力和信心,让我笑对高中生活。

我记得,当我在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中名次直线上升时,您笑着对我说:天道酬勤;我记得,当我因期末成绩出错而未能卫冕时,您对我说:问心无愧。

我记得,那个花团锦簇热情如火的高一上学期,那时您说我是您的得意弟子。

然而我没有想到,就在刚刚进入高一下学期那个乍暖还寒的周一,您突然病倒了,我们这批学生,竟成了您的关门弟子。

我记得,那堂化学课是下午第一节,可您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前五分钟站上讲台,我们带着疑惑上完了一节自习,下课却请到有人说,您生病住院,我们愤怒地反驳,借以压抑内心的不安,然而那竟是真的。我记得,那段时间我们拼命学习,在紧接着的那次月考中,有六个同学进了西校前五十名,我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八班不怕。

我记得,班长带我们一起去医院看您,闷热的病房,瘦削的您。您本就白皙的皮肤失去了血色,看起来那么令人悲伤。您吃力地挥舞着手向我们解释,我们噙着眼泪静默地注视着您。我们为您带来了承载同学们想念和关心的笔记本,那一刻,您眼中闪现的,是泪花吧?

我记得,在高一下学期临近期末文理分班时,您强撑病体,又一次站在了讲台,细致地为我们分析利弊。那节课,同学们都平心静气,只希望时光永远停驻。

我记得,没有了您的带领,八班终是不敌时光的流逝。高一结束,我们分开了。

现在,我坐在我们曾经的教室楼下,将自己埋在书本里,让自己沉浸在习题里。有时我会突然想起您,突然傻傻地问自己:如果我当初选择了理科,现在又是怎样?

不,不会怎样。没有您的理科,太过苍白无情。

我记得,我还曾因为高二第一次月考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向您倾诉重点班的压力,而现在我只能看着自己沉浮的成绩苦笑并且无力地抗争着,自觉无颜见您。

对不起韩老师,我想我懦弱了。

那天打水回宿舍的路上,我远远地看到了另一条路上的您和师母,您慢慢地向前走着,脸上带着永远不变的和煦的微笑,身形虽然瘦弱,却不再像病房中那样令人心疼,我笑了笑,真好。

我的好老师,我开心于您身体的好转,羞愧于自己承载不了您的期望,铭记着您为我付出的点滴。那些承载着您的记忆,绘出我人生中永不消逝的风景。纵时光流逝,记忆不失。

这是学生的真情流露,读来虽有遗憾,但也有一丝丝的欣慰。这份深厚的情感是对班主任老师的高度认可,是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高度认可。

6.形成了独到的研究特色

(1)《“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适应性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秉承了教研为教学实践服务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的有效资源和有利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学校提倡的三步五环节的教学策略之下自如的运作,与之融为一体。

(2)《“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实用性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立足于班级,服务于班级,并植根于班级,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3)《“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广泛性

“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先后成功开创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课堂模式,课题最终的落脚点是课堂、是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这块阵地,并在各种交流和研讨活动中对课题进行介绍和推广,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积累研究成果和经验,也获得了多方的认可和好评,充分体现出课题的广泛性。

总之,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自主探究学习”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成功的,多年的付出是值得的。在渐进中发展是课题的总体特点,而这也是课题研究的法宝,渐进中的发展体现的是不断进行创新的理念,渐进中的发展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版。

2.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版。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版。

4.《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王跃编著

6.《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7.《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用赏识教育法培养孩子》,凤雏著,海潮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8.《马卡连柯教育思想论文集》,马卡连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编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出版。

10.《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文学荣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11.《“事”说师生关系》,严育洪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2.《现代教育理论》,李如密等主编,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相关附件(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