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语文学科组织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9-01-08 09:22 【查看次数】:

  为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教研室组织高一师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

  课前,教师安排阅读任务;课上,师生赏读《红楼梦》,并配合课前演讲、课后读书笔记、手抄报等形式,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学世界中。活动最后,各班举行了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用讲、演、读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示了学习成果。

  本次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围绕新课标,根据教学实际创新性地开展,促使语文学科教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理解、学习、研究进一步加深,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学生 《红楼梦》阅读读书笔记展示(部分):

《红楼梦》中的美食

2018级15班孔令超

  《红楼梦》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宝典,其中有关饮食生活的内容散见于各章各回,林林总总,至繁至细,《红楼梦》中写到的糖果、茶点、菜肴、羹汤,以及成桌的筵宴菜肴,绝大部分都是精品,代表着当时饮食的最高水准,给人以炊金馔玉之感。更重要的是,它在写这些饮食生活的时候,总是结合原料产地、烹饪技术、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礼仪制度、历史掌故……从而赋予饮食以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显示了一种高雅的、诗意化的生活方式。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

“红楼饮食”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这个世族之家的富贵豪华,另一方面又暴露出贾府“日用排场”的奢侈靡费。提到《红楼梦》中的美食,火腿炖肘子、糟鹅掌、牛乳蒸羊羔、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牛奶茯苓霜纷纷开始叫嚣着冲击人的味蕾。曹雪芹的精致描写让我们这些没有见过红楼美食的读者也不由食指大动。 以《红楼梦》四十一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所品尝到的名菜“茄鲞”为例,可以看到贾府饮食之精细。刘姥姥向王熙凤请教茄鲞的做法,凤姐煞有介事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偎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样,盛在瓷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了。”此种做法可能略有夸张,但是贾府饮馔之精细丰盛,由此也可见一斑。小说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迎接元妃的盛宴场面,也没有写出秦可卿丧事期间的饮食细节,但仅从小说写到的各种节日宴、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的生日宴,还有各个诗社宴饮,已可以看出其日常饮食的用度多么惊人了。小说中刘姥姥一句话“一顿螃蟹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就可以概括一切了。贾府恣意地挥霍,必然导致它在经济上的入不敷出,寅年吃了卯年粮,最终走向枯竭。“红楼饮食”的细节描写,为贾府的“盛”添了几分“彩”,也为这个世族阶层的“衰”添了“加速剂”,使《红楼梦》创作宗旨——贾府的聚散盛衰更分明,更深刻。

  “红楼饮食”描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物——人物的性格、喜好、修养,乃至人物的命运结局。贾府中所用的点心有糖蒸酥酪、奶油松酿卷酥、莲叶羹、枣泥山药糕、桂花糖新蒸栗粉糕、藕粉桂糖糕、松酿鹅油卷、螃蟹小饺等。莲叶羹是一种花样面片汤,和好面后用银模子打出花样,形状有梅花、莲蓬、菱角等三四十样。做成后,借荷叶的清香,用好汤煮成。虽非难得的珍味,却也算别致,难怪薛姨妈对凤姐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吃碗汤还有这些样子。” 然而,稍加注意,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物对这些精致的食物不是样样都青睐而是有所偏好的,什么人爱吃什么菜。其实,这也折射出人物的性格。  比如,林黛玉是江南人,她爱吃甘脆的青果、果脯之类的小食,或者清淡的食物,透着一股子精致与脱俗,她还不得不时常吃人参、燕窝,因为她的身体不好,需要滋补。贾宝玉则喜欢甜粥、糟鹅掌、偏甜偏咸的东西,反映他爱热闹、喜聚不喜散的性格。贾母在《红楼梦》中被尊为“老祖宗”,是这个世族之家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她的出身高贵,地位崇高,所以饮食也与其他人不同。拢翠庵品茶,她不喜六安茶,而喝老君眉;秦可卿病了,她打发人送“枣泥山药糕”;元宵节为她准备了“鸭子肉粥”和“枣儿熬的粳米粥”,她嫌油腻和甜丝丝的,又为她预备了“杏仁茶”。通过这些饮食描写,使得“老祖宗”的身份、地位、享受一一突出出来,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与贾母相对应的人物是刘姥姥,她出身寒微,久居乡下,三进荣国府使她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同时也闹了不少笑话儿。而这些笑话儿又大都是在席间吃喝中发生的。通过刘姥姥吃鸽子蛋,对螃蟹宴的议论,给贾府送的新鲜时蔬,把一个乡村婆子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曹雪芹用一富一贫的描写,对比了两种不同阶层人物见识、风度的差异。

  《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它代表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古代小说中保存下来的少有的食之精华,对人物的刻画也大有裨益。这精细雅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财富,是至今不能忘却的属于我们的民族的滋味。

 

我看王熙凤——可爱的坏女人

2018级15班  刘赫宇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内容浩大,塑造了许多生动,特点鲜明的人物,例如林黛玉,贾宝玉,但《红楼梦》中着笔最多,刻画也最为生动的一人物,便是王熙凤了。曹雪芹说她“凡鸟偏入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学家们戏说“爱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风姐。”对于她,我也有一些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笑先闻,曹雪芹就是这样把她搬上《红楼梦》的舞台的。她穿金戴银,满身珠翠,“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她着装奢华,外形泼辣美丽,“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碟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美得令人惊艳,却又美得俗气。她的服装样式花哨,穿戴繁多,颜色混杂,由此可以看出她的贪婪与俗气。文中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可见凤姐对下人的威慑力之大,为人处事雷厉风行,手段狠得让他们“个个皆敛声屏气”。这样一位年轻,风流,得势,有权,泼辣的主儿,就从文中活脱脱地站了出来。

  她操办秦可卿的葬礼时,只因为一个下人迟到了一会儿,便打了其二十大板,还罚了月钱,说是借此立威,又接着一口气给各个下人都分配了任务。果然,宁国府的奴才都被她的威压所摄,“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贾瑞对凤姐心怀不轨,凤姐一眼看穿,心说“几时死在我手里,才知道我的手段”,却又假装答应他,约他半夜在院中私会,结果等贾瑞一走进院子,她就派人把院子四周的门都锁起来,待那贾瑞在“朔风凛凛,侵肌寒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的腊月天里冻了一晚上。第二日贾瑞再来找她时,她反而故意抱怨他失信,然后再次假意逢迎,第二日晚上找人冒充自己去见贾瑞,并最后泼得他一身污物。后来贾瑞因为相思与风寒,一病不起,最终死了。本可以放人一马,狠毒的王熙凤却毫不手软地置人于死地,可见其心狠手辣。

  再说在铁槛寺时,老尼抓住凤姐的弱点,凭一张巧嘴,挑起了凤姐的好胜心。她让王熙凤帮忙求王夫人,用“激将法”使得王熙凤揽下这桩官司,最后更是奉承了一番又一番,令凤姐心里越发受用。王熙凤办成此事后得钱财三千两,却逼得已有婚约,重情守义的财主之女张金哥和守备公子双双自杀,张李两家人财两空,各吞苦果,而她却“自此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文中说了,王熙凤不图银子,那她为的是什么?她只是想展示她强于常人的能力与权力,便活活逼死了一对苦命鸳鸯。这样冷漠,肆无忌惮,视人命如草芥的凤姐,真是令人痛恨。

  但她也有真情意。她与秦可卿是闺中密友,两个人素日关系十分要好。秦可卿死的时候对凤姐的一番叮嘱,字字真心,可见两人关系不一般。因此秦可卿死后凤姐帮她操办葬礼,我觉得也不会是卖弄才干,确是有真心在其中的。凤姐精明能干,一张巧嘴能说会道,为人处事八面玲珑。她初见黛玉时就十分亲热,满口夸赞。一番“嫡亲的孙女儿”的夸赞,不仅夸了黛玉,连在场的王夫人,邢夫人以及“三春”,都夸到了。她不仅会说,还很会做。她感情极丰富,而且变化迅速,说着,哭着,贾母一制止,立刻就“转悲为喜”,自我解嘲,说自己勾起老祖宗伤心事,该打。这样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凤姐,又怎能让人不喜爱呢?

 

《红楼梦》 读后感

2018级16班   李宜璇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读完《红楼梦》后,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不禁也会想,如果当时曹雪芹没有提前谢世,如果他可以完成这本著作。那么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是否会给人另一种感觉呢?只可惜没有如果,最终,红楼梦由高鹗续写完成,这就不得不又说回张爱玲,她对于高鹗并不友好,认为高鹗妄改,死有余辜。然而我并没有这样强烈的排斥,只是在临了黛玉香消玉损时感到非常的可惜,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偏偏又死在宝玉成婚的时候,一个欢天喜地,一个凄清冷淡。作者摆明了想写一个十分悲惨的结局,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宝玉虽与姊妹们关系一向很好,可他的眼里只有黛玉,只有黛玉在众人都劝他考取功名时助着他,他也会自己呢喃,林妹妹才不会说这样的混账话。

  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是很喜欢贾宝玉,我觉得他可以欣赏的地方就是对林黛玉的痴情,但是他怎么可以同时跟那么多的姊妹丫头们保持暧昧关系呢?这可能也是古代一夫多妻制造成的影响。或许男同学们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

  宝玉作为一个美男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我觉得他是有些娘了,少年应有少年的朝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应当有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豪迈气概。但或许是因为家庭的缘故,宝玉只能在美女堆里,不免也被女性化。我认为贾宝玉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金钏儿的死,之前有同学认为宝玉一直关心金钏是来源于他内心对女性的关怀。而我认为,他这是自己内心愧疚,明明是他去挑逗金钏,被王夫人发现后,反而自己一声不吭地跑了,也不替金钏辩解,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只是事后那一丝丝的愧疚感逼迫着他想着金钏。到最后,宝玉考取了功名,贾母王夫人如愿了,可这时宝玉却不见了,宝玉这一笑出门去,还真的是千里落花风啊,王夫人越发地难受了,宝玉出家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一点他的不负责任,抛弃了偌大的家庭不管。但是我对于这件事保持中立态度,因为如果是换作正处于青春期的我,处在他那样的境地,我说不定也就出家了,一想,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多好啊,也没有家长的唠叨,没有学业的繁重,没有晦涩难懂的古文,没有生活的压力,还不用每天担惊受怕万一被老爹打怎么办?只需每天与青灯古佛相伴,闲时颂几首经诗,看庭院里花开花落,春夏秋冬,燕雁叠飞。在夜晚被穿堂风轻轻拂过,看夜空洒满了星星。宝玉也算是阅尽天涯离别苦,躲到一处去思念他的林妹妹了,记得黛玉初见,好似故人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便是宝玉与黛玉感情的开始。

  说了宝玉,自然要说黛玉,在我的眼里,黛玉才情满怀,小气多疑,既自尊又自卑。拿林黛玉,花袭人和薛宝钗来说事,黛玉明知袭人最后是要许给宝玉的,她不但不吃醋,还跟姐妹们一起去祝贺她,在我读起来觉得黛玉挺开心的。但当到了薛宝钗这里,她立马就变得极其小气,史湘云在宝玉面前夸奖宝钗,宝玉的反应很大,史湘云一语道破了事实的真相,咦,是什么呢?还不是怕你的林妹妹生气。再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率真的林黛玉在表露着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畅开了她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的眼中,容不得半点微尘。同样都是最后宝玉的妻子,但是黛玉对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我莫名其妙的想到了一点与之关系不大的感悟,当有人针对你,孤立你时,不要生气,这说明你有资本,你有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他们往往会把你当成对手,与你针锋相对。要是这样理解的话,黛玉好像还有一点势利眼的感觉。黛玉对湘云也是一种敌视的态度,因为开始时她也认为湘云跟宝玉的关系不一般。

  黛玉可谓是秀外慧中的才女,在大观园作诗时才情便已初露,黛玉是个真性情,心中所想即所说,有时话里还藏把刀,冷不防的戳你一下。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还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

  黛玉毕竟是寄人篱下,初进大观园时,步步小心,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说错了什么,她的顾影自怜尤为出名,什么黛玉葬花之类的事,大家都已经细细的读过,我就不再多做重复了。我觉得这是有点太矫揉造作了。还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举目无亲,干嘛弄出一副明天就要世界末日了的样子呢?但不是说,哭,是她的武器嘛,这武器确实是用的好,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砸到每个人的心上,勾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可到了最后,像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黛玉的哭被大家认为是常态,也就不再有人过多的过问了。黛玉作为作者极力塑造的女子,其实她的悲剧结局早就已经可以看出。

  大概这厚重的书里还有许多我没有读到读透的地方,见解只有以上拙陋的几点。

 

一生坎坷,红颜薄命——我看林黛玉

2018级16班  李昕

  我对林黛玉的喜欢,源于翻开《红楼梦》的第一眼。只一眼,我就知道这个女子是怎样的不同寻常。

  世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看法倒是出奇的一致,虽不出彩,却无功无过,没有曹雪芹的才气,但能续出一个完完整整的结局,实属不易。曹雪芹未诉完的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的心中,成了一大遗憾,只是,这何尝又不是天意?如同断臂的维纳斯一般,曹雪芹没能继续完成的那四十回,反而成就了《红楼梦》残缺的美,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能的猜想与品味,令人捉摸不透。

  自古红颜多薄命,金陵十二钗中那十二个女子,都是些十分出挑的人物,却落得悲惨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而想来,黛玉的一生,也能算是崎岖坎坷。幼年丧母,离父入京,年少多病,多愁善感,孤独一人,兼有怪才,爱情不顺,挣扎无望。曹雪芹叹她有西子貌,咏絮才,细细想来,竟一字不差。我读完红楼梦,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阳光很好,暖暖地照在人酸涩的眼睑,落在厚重书页的脊缝,我的目光扫过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指腹轻轻摩挲书页,有风从耳畔吹过,恍惚间,闭了眼,脑海里竟全是黛玉的脸。我不禁开始了幻想。

  假如林黛玉没有进京,那她会不会活的更自由一点?

  她的父亲林如海自然是宠爱着她的,父女二人一起生活,林父不打算续弦,又是亲近几分,虽比不上宁府的荣华富贵,林家也是书香门第,她也能安安稳稳过上几年,养养身子。只是这样的日子,想来也就是几年的功夫,等着黛玉及笄,林父的年纪又大了,她或许还是要和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在一起,然后成亲出嫁。她的一腔才气和深情,更是没有宣泄的去处,整日呆在深宅大院中不见天日,这更是残酷的折磨。这样的命运,不知是好是坏。

  所以林黛玉进京了,带着不情不愿的幽怨,只身一人前行,这才有了后来的她。

  假如林黛玉没有爱上贾宝玉,她的结局会不会更圆满?

  在我看来,林黛玉爱上贾宝玉,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初入宁府,只有宝玉最先和黛玉亲近。二是宝玉也有才情,算的上是知己。三是宝玉对女子的态度,令黛玉这样的女子很是受用。爱情中的女人都是盲目的,所以林黛玉这样一个聪明人,毫不犹豫一脚踏入泥潭。却从没想过,把自己的一颗心牵在男人的身上,是多不靠谱的事。她结局的悲惨,很大一部分源于对宝玉的在乎,对宝玉的过分看重。大概是我浅薄无知,我始终认为,爱情和其他一些东西相比,是不值得的,比如自由,比如生命。大抵黛玉就如飞蛾扑火一般,义无反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她性子里的直率和纯真,让她舍不得情。抛不下,丢不得,只好深深印在心底。

  所以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带着叛逆的勇气,冲破束缚,这才有了后来的她。

  假如林黛玉和贾宝玉成亲了,她真的会幸福吗?

  这其实是个悖论,我们不是黛玉,不是宝玉,对他们的生活无从得知,有人说,林黛玉矫揉造作,哭哭啼啼,就算真的和宝玉成了亲,在柴米油盐中也不见得幸福。我信服他的话语,可是我祈祷,祈祷那个起码得到了她所追求的东西的女子,能快活,能自由,能幸福。世人只道金玉良缘,贾府众人也只看好一个薛宝钗,谁又对林黛玉分去几分在意?谁能听听她的想法和无奈,哪怕是只有一个人也好。可是没有。她只是静静的,死在自己爱的人成亲的时刻,带走了满腔遗憾和愤怨,这一年,她只有十七岁。

  薛宝钗是山,林黛玉是水,山的稳重,水的灵动,没人能说山不好,没人能说水不好,因为山水都只是静静的在那里,只是有的人喜欢山,有的人喜欢水。有人说,其实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林黛玉,可是长大了才发现,我们应该成为的是薛宝钗。可我想,也许我们都是薛宝钗,我们渴望成为林黛玉,因为只有林黛玉,才是历经沧桑后沉淀下来的透彻。

  所以林黛玉没有和贾宝玉成亲,带着孤注一掷的绝望,转身离开,这才是属于她的宿命。

  我想高鹗是真的懂曹雪芹吧,因为林黛玉的结局,虽然悲惨,却更为惊艳。她死在深情中,死在一场痴情的梦里,死在一幕繁华落尽的前奏里,用不屈和挣扎,铸成了最后的诗意的美。

  虽有西子貌,虽有咏絮才,只惜一生坎坷,红颜薄命,这是我想对黛玉说的话。这是我读尽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唯一想说的话。那个写“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和“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林黛玉,从来不曾离开过,那一首《五美吟》,不知她还记不记得。冷月葬花魂,物是人非,满纸荒唐言,来来去去,说说道道,离不开情,离不开义。我对黛玉的感情,想来,有爱,有怜,有羡,有叹。就只愿她和贾宝玉,山前已相见,山后别相逢,恩情已偿,何不放下。

  我希望黛玉能快活,能自由,能没有束缚的走下去,带着她的才气和傲气,和十七岁最好的模样。那应该是我向往成为的女子,无论青葱岁月,无论风华流年,都是最不同寻常的人。而我,只要能看到这种人,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愿你历尽坎坷,仍赤诚善良,愿你尽兴而活,永远,都是林黛玉。我知道,我明白,我祈祷的,是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