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大号 中号 小号 ]    打印

优秀教学反思分享:让常态课堂充满智慧

【文章作者】:日照一中【发布日期】:2018-06-24 09:44 【查看次数】:

导语:勇于进行教学反思  积极提升教学水平

上学期,学校倡导教师要勇于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设计是不是恰当?(2)预设的目标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不是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不是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有没有得到激发?(6)课堂效果是不是明显、学生能不能活学活用?要求老师们在回顾、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反思、探究和剖析,不断改进不足、发扬优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活动开展以来,收到教学反思100余篇,经过多次筛选,选出了三篇非常优秀的文章,这三篇教学反思紧扣学校要求,结合个人教学实际,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中时磊老师通过记录《原电池》的课堂教学过程,反思了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现分享给大家:

 

让常态课堂充满智慧

化学学科教研室  时 磊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自学、对话、评价三个环节,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知识载体,以“共同体”为学习组织形式,突出自主、合作和探究。

新学年,我下了一番“绣花功夫”,认真领会“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的精髓,精心备课,让常态教学课堂充满思维的碰撞,打造了高效智慧课堂。下面我将《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第3节《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下来,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积累经验。

以此,作为我的教学反思。

“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1.“导学案”编写。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电极反应的概念基础上深刻领会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以一个学生熟悉的自发氧化还原反应为研究对象,精心设计构建的内容体系。首先由学生熟悉的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入手,提出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情景,然后由单液逐渐过渡到双液,引出问题情景,设计阶梯问题,让学生在自学必修二原电池部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让学生充分对话,思维充分发散,然后通过精讲点拨进行概括总结。按照“三步五环节”导学案编写。

2.“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本课堂教学实施,按照“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的“自学-对话-评价”的三步推进,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按照导学案的要求,在预设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通过思考产生疑问带着问题进入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对话中激发了课堂智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摘录部分课堂教学智慧和大家共飨。

2.1.“梦之队”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张膜可能带来的能源革命。

“对话环节”是我们“放纵思维”的自由讨论阶段。老师设计的对原电池原理理解的几个递进式问题又激发了我们的智慧,我们“梦之队”共同体在原电池自放电方面进行了探究,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随笔与思考。

11原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在资源飞速减少的今天,人类必须要珍惜每一份能利用的资源。下面以“铜锌原电池”为例,介绍一个大胆的设想。

在锌铜原电池反应时,一个最大的问题时锌上有铜析出,铜片质量增加,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反应的效率,浪费了部分资源。这时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将实验装置改装成图1的模式。课本上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在两电解质溶液中架起一座盐桥(即在图1中架一座盐桥),这样一来就形成闭合回路,也就构成了原电池。这个方法虽然是个好方法,但盐桥在实验操作中体积大,不便于操作。同时盐桥使用后需放在某液体中浸泡才可以保证下次试验。

一个遐想油然而生,既然这样形不成闭合回路,我们可以不使两种溶液隔离。可一旦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依然会有铜离子。其实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既然一切都因铜离子而起,那为何不把铜离子隔离,其他阴离子自由通行呢?鉴于此,以下这种实验装置出现了。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不还是将溶液混合了吗?其实不然,图中的3就是这个装置中最具特色的。这是一个类似于离子交换膜的物质。它会将溶液中的铜离子拦下,不会使其与锌离子混合,其他离子可以自由通过。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自放电的问题,又可以形成闭合回路,可谓是一举两得。

发明出了这种膜,那么会很大程度上的抑制电池的自放电现象,减少能源浪费。一张小小的交换膜可能带来能源的革命,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智慧的火花就会放电,那就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脑洞大开”,发挥我们的才能吧!

2.2.“巅峰”共同体的课堂智慧:一根导线的秘密。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原电池原理,老师设计的几个递进式问题激发了我们的对原电池原理的思考,我们“巅峰”共同体在盐桥的导电原理方面方面进行了大胆猜测,并经过试验验证是正确的,期望能得到理论支持。“梦之队”的想法很好,但是离实际还差一步。

33 我们把盐桥撤掉,中间用导线连接结果会怎么样呢?实验发现,也会产生电流,为什么呢?

观点1:铜导线在装置中起一个媒介的作用。我们都知道铜导线可以导电。而电流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产生的。很显然,这一种观点是成立的。

观点2:铜导线接入后,实际上又构成了新的原电池。未接入铜导线前,两个烧杯中的锌极、铜极分别为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而接入导线后,锌极和铜导线构成原电池的电极,铜极和硫酸铜溶液成为了导电的介质,所以会有电流产生。于是我们又做了另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

猛然一看,会认为有两个原电池,但实际上多个“池子”串联时,一般只有一个原电池。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弄清了反应原理:铜和铁片构成了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铜和硫酸铜溶液为导电介质。可问题来了,锌和铁可以构成原电池!铜和铁也可以!到底哪一个是反应的本质?当时老师提醒了一下:金属活动性相差越远,产生的电势差越高。即使锌铁反应了,产生的电势远没有铜铁产生的高,所以最终还是铜铁为正极和负极,可见观点2成立。

综上所述,铜导线可以认为是做一个介质,保证电子移动;也可以作为反应的电极,重新构成原电池。

只是一根小小的导线就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习同样如此。只要我们认真的对待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知道老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只要我们认真的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早晚会登上成功的彼岸。还等什么,心动不如行动,开动脑筋,去发现属于自己的明天吧!

3.“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反思

一节普通的“三步五环节”的化学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课堂上“师生”,“生生”的课堂交流启迪了智慧,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不仅是高效的课堂,也是启迪智慧的课堂。

三步五环节课堂的确给学生带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共同体内的体员更加和谐,交流更加自由,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一个平台同时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教育教学的变革,教师后台工作要求更高了,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不仅仅是怎么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法问题,课堂驾驭的要求提高了,同时育人方式更加灵活了,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进步,专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

“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策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环节”可以帮助学业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逐步养成其自主学习习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的状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变化从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近教材,开始转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和教材走向教师。

“三步五环节”教学策略是来源于教学实践又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所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课上负担,让课堂成为了学生的乐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理应本着“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弘扬“认真精神”,保持理论联系实际,且思且行,且行且思。